岩质边坡的生态特点
(1)缺少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缺少植被生长所必需的土壤条件、养分条件,不具备植被生长所必需的土壤环境,无法直接进行种子撒播或苗木绿化,即使采用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客土喷播技术,其防护效果也很不理想,其原因是喷浆与岩体坡面的黏结力很小。另外,岩体保水功能差,含有的活化养分少,植被根系很难从边坡岩层中吸收足够的水分及养分供其生长发育。
(2)边坡坡度大。
公路、铁路工程及矿山的岩质边坡一般设计坡度都在1∶0.75以上,有的可达1∶0.3,甚至直立。坡面雨水径流速度大,在高降雨地区极易形成冲刷侵蚀;坡面自然风化的土壤颗粒及风运带来的土壤颗粒在坡面很难留存并受水力和重力作用堆积于坡脚,加之降雨又不能滞留在坡面上,致使植被难以生存。
(3)坡面自然生态条件恶劣。
岩质边坡无土壤层覆盖且水分匮乏,在阳光的直射下裸露岩石表面温度过高,即使有风运或动物搬运的种子嵌入岩石缝隙中,也会因温度过高而难以发芽和生存。
岩质边坡绿化工程中的关键技术探讨
岩质边坡绿化,无论采取那种方法,首先要考虑边坡绿化的目的和后期达到的效果,然后创造条件,即如何在石质边坡上固定植物生长基材,为植物生长长期提供水、肥,且能经受大自然的风吹雨打,具体地说,石质边坡绿化施工技术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质层(也称基材、基盘)抗冲刷能力。
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对于没有土的石质边坡,要覆上种植土或喷上人工配置的“土”(基质或客土)。为使这些“土”较好地附着石质坡面上,可在坡面上钉立和铺设金属网、塑料网、土工网、混凝土框格等以起固定基质的作用,同时在基质中掺入草纤维、木纤维起加筋作用,增强其整体性。
(2)基质的理化性质如何适合坡面植物的生长。
多种石质边坡绿化方法,原理相近,基质的主要成分一般为:植物繁殖体(如种子、草茎)、防护网、粘结剂(或胶结材料)、高分子保水剂、植生土、有机质、腐殖质、肥料、绿化添加剂,基质的理化性质是由基质成分和配比决定的。
(3)坡面植被包括灌木、草坪草种的选择、配置和组合。
选择时应考虑到:当地土生土长的栽培草优于进口的草坪草,本地适宜绿化的野生草优于栽培草,即护坡植物应适应当地的气候,能抵抗不良环境;根系发达(深根系),生长迅速,短期内能达到一定的覆盖度;有多年生的习性,与土壤固结能力强;分蘖多,茎叶茂盛;抗逆性强。
(4)如何进行养护管理。
岩质边坡绿化防止干旱的措施有:增加基质层厚度、在基质中添加成孔材料和保水剂、选择耐干旱植物等。但是,由于石质边坡的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这样,基质建植层的保水供水功能就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水分的有效调节与养分的良性供给,在持续干热的天气或喷水难以保证时,常常出现植被枯黄或死亡现象。
结 语
岩质边坡绿化要讲究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宜绿则绿,宜露则露,根据当地生态植物结构,不可盲目地追求较高的、统一的绿化覆盖率。尽快恢复边坡原来的自然植被,使防护工程的植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恢复其生态平衡,实现人工强制绿化向自然植被的自我繁衍。因为各岩质边坡绿化的地质结构和构造、岩石性质和硬度、节理和层理发育情况、宕面的倾角、周围植被环境等基础条件不同,绿化的施工难度和最终效果也会不同。